紅軍長征是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在極端艱險的條件下先后進行的戰(zhàn)略大轉移。1934年10月開始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導紅一方面軍、紅二方面軍、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(qū)向陜甘蘇區(qū)進行戰(zhàn)略大撤退和大轉移。四路紅軍長征總里程達六萬五千里,其中紅一方面軍長征里程最遠,為二萬五千里。
由于博古、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錯誤,紅軍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敗,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據(jù)地,實行戰(zhàn)略轉移。1934年10月,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。紅軍的最初計劃是從南線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,到達湘西與紅二、六軍團會合。由于當時臨時中央的領導者,在指揮中央紅軍實行戰(zhàn)略轉移和突圍的時候,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,且將這次轉移當成是“搬家行動”,沒有輕裝上陣,導致行軍遲滯、緩慢。在強渡湘江,突破第四道封鎖線后,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出發(fā)時的8.6萬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。嚴酷的事實教育了廣大的共產(chǎn)黨員和紅軍指揮員,他們開始產(chǎn)生對錯誤領導的懷疑、不滿,轉而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,改向敵人防御薄弱的貴州前進,并在占領黔北重鎮(zhèn)遵義之后,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,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(史稱“遵義會議”)。
遵義會議集中全力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“左”傾錯誤;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;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;取消博古、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。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,從而在極其危急的關頭挽救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,挽救了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,挽救了中國革命,成為中國共產(chǎn)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。
遵義會議以后,紅軍經(jīng)過整編,提高了戰(zhàn)斗力。毛澤東指揮紅軍,聲東擊西,四渡赤水,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,然后渡過金沙江,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。紅軍繼續(xù)北上,強渡大渡河,飛奪瀘定橋,翻越冰封雪蓋的夾金山,穿過杳無人煙的大草地,進入甘肅、陜西。1935年10月,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(zhèn),同先期到達陜北的紅十五軍團會合,中央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。1936年10月,紅二、四方面軍先后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、靜寧將臺堡會師。至此,三大主力紅軍的長征勝利結束。
長征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。首先,紅軍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“圍剿”紅軍、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,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;其次,紅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,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,戰(zhàn)勝黨內(nèi)分裂的危機,最后到達陜北,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,中國共產(chǎn)黨正是依靠這支隊伍作基干,使革命力量逐步恢復、發(fā)展、壯大,直到取得全國的勝利;再次,紅軍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,它向中國和全世界宣告,中國共產(chǎn)黨及其軍隊,是一支不可戰(zhàn)勝的力量;最后,紅軍長征,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,那就是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,敢于犧牲、敢于奮斗的精神,顧全大局、嚴守紀律、緊密團結的精神,獨立自主、實事求是的精神。偉大的長征精神,成為激勵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和人民軍隊繼續(xù)前進的強大動力。毛澤東對長征的偉大意義予以高度評價:“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,長征是宣言書,長征是宣傳隊,長征是播種機。長征是以我們勝利、敵人失敗而告終。”長征一結束,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就開始了。